5月22日,5750册图书装满87个纸箱,从宁波市镇海区“飞”往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金阳县。很快,那儿6所山区小学的学生将收到这份来自2000公里外的儿童节爱心礼物。这场“书知天下·镇海人”活动已经连续开展16年,累计捐书近10万册,惠及贵州省、四川省208所贫困山区学校学生。
“6月1日前,孩子们应该都能读上这些书了。”78岁的镇海“捐书爷爷”陈伟高是“书知天下”活动的发起人,他说,让山区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是他的心愿。
1996年,时任镇海扶贫办主任的陈伟高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普安县。在20多年的西部扶贫路上,他深刻地认识到:扶贫首先要扶人,扶人最重要的是要扶下一代。
“第一次到普安县新店小学时,我看到漏雨的教室里,4个孩子挤在一张课桌上听课,还有一些孩子竟然没有桌椅。”陈伟高回忆,这样的场景让他揪心,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更让他难以忘怀。
退休后,陈伟高仍时常想起大山里的孩子,他多次重回贵州普安,走访辣子树村、红寨等山区小学。在一次走访中,红寨小学校长告诉他,由于经费的原困,学校已有8年没买过课外读物了。在他随后与48位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其中40位孩子父母在外地务工,从没给孩子买书。
“那一次,我还去了辣子树小学,了解到孩子们一个学期阅读课外书最多的是十几本,最少的一本都没有。而同一时期,宁波镇海外语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一学期看书多的有300本,少的也有几十本。”
巨大的差距让陈伟高难以淡定:大山深处,学校买不起书,父母不买书,也找不到地方买书,山区孩子太需要书了。
2009年,陈伟高与6位好友商量,决定以“书知天下·镇海人”为主题,发起捐书活动。7个人每人拿出1000元,在新华书店购买了7000元书籍,赶在“六一”儿童节前夕,通过邮局寄到辣子树村小学,成为孩子们期盼的节日礼物。
这些崭新的书籍被摆放在学校的图书架上,成为孩子们竞相传阅的精神食粮,很受大家欢迎。许多学生寄来了感谢卡,学生杨红在感谢信中写道:“陈爷爷,我要告诉您,我太喜欢您给的故事书了,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从此,组织“书知天下·镇海人”扶贫捐书成为陈伟高每年必做的重要功课。“德不孤、必有邻”,陈伟高影响带动亲朋好友、爱心人士和学生数千人参与捐书,图书馆员工义务帮助分类整理图书,邮电局职工从超市要来纸盒免费打包,镇海区学校的学生与困难地区学生结对……人人付出一份爱心,汇成了“书知天下·镇海人”的绵绵暖流。
十多年的付出,陈伟高收获最多的便是山区里的小粉丝。
2022年,“书知天下·镇海人”向大凉山金阳县20所农村学校捐书4300多册,其中300多册装帧精美的图书送进了则组乡中心校,为同学们打开了山外精彩的世界。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纷纷给陈伟高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家乡满山都是花,还有各种各样的果树。”“我每次看书,都会想起您,长大后要像您一样去帮助别人。”写得最多的,还是邀请这位“捐书爷爷”到学校来看看。
虽然和孩子们相隔2000多公里,77岁的陈伟高还是决定去看看这群小朋友。2023年7月,陈伟高坐了34个小时的火车、12个小时的汽车,辗转来到了被群山包围的学校,让老师和孩子们激动不已。
陈伟高为孩子们带去了礼物,每人一本字典,他在扉页上写下了励志的话:“学海无涯苦作舟”、“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好孩子……”他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写的两本书《尘封日记》《我走长征路》和一本画册《辣子树村的春天》。“我告诉孩子们,书和画册都是我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通过后期的努力读书,也可以成才。”
陈伟高说,扶贫或许有期限,但公益之路永远不会停。正如他在《尘封日记》里的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们要一辈子做人民的牛,一辈子拉革命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