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大飞机、高端医疗装备等成果投入应用,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我国制造业总规模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制造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坚定有力。
更先进 高端化步伐加快
2023年,我国产业体系高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技术层出不穷。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积极打造创新高地,布局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队,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通信、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成为全球技术竞争的新焦点和重构全球经济格局的新机遇。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大模型能力赋能重点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产业不断壮大。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业引擎作用增强,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产业结构呈现梯度优化态势。”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说。
企业实力更强。大企业实力稳步提升,142家企业入选2023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榜单,数量居世界第一。中小企业竞争力增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培育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
质量品牌更好。产品质量稳中向好,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5%,较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品牌知名度稳步提升,2023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品牌入选数(48个)首次超越日本(43个),居全球第三。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壮大新材料、车联网、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更完整 补短板能力提升
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智能6行采棉机实现量产……2023年,我国产业体系更加完整。
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产业体系,但也面临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高、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一直是重要课题。赵刚表示,在高端材料、高端光刻机、集成电路芯片、先进分析仪器等高端产业领域,我国统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补短板。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应对“卡脖子”风险,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基础材料、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领域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锻长板。我国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巩固。
造新板。我国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推出全球首款卫星通话智能手机,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通信等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统筹推进补短板和强基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电子、软件等行业发展表现出强劲韧性。2023年,电子行业增速逐季提升,全年实现3.4%的正增长;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软件业利润额同比增长1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亮眼。关兵分析,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6.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产业持续发展后劲更足。
金壮龙表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应用牵引、需求导向,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场景企业双牵引作用,努力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更高效 融合发展向纵深
采用浪潮云洲打造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后,山东中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平均综合效益提升15%。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光鹏表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融合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