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到底是啥,前景如何?中山大学这个论坛话你知

炒股不求人 时政外交 2025-04-22 13673 0

  3月22日下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智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期刊举办“具身智能发展前沿论坛”,庆祝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40周年,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会、中山大学校友会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协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师生、校友和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来自学术界和业界的具身智能领域权威专家,他们围绕产业发展、技术突破以及人机协同管理等维度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具身智能领域蕴含巨大市场潜力

  科技部原战略咨询专家、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春晖从政策引领、产业演进、场景革命、未来趋势等维度详细阐述了具身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作为新研究范式的特点。

  他表示,具身智能领域蕴含巨大市场潜力,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扩展,其产品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庭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身智能在新兴产业如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各地积极响应,出台相关发展政策,如深圳等地推出千亿级产业计划等。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CTO赖培元认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要注重其与市场需求、产业生态的适配性。他着重强调了技术转移对于弥合科研与产业间鸿沟的重要性;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技术转移将合适的技术输送到有需求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从产业的落地应用看,与会专家认为具身智能当前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在工业制造领域,广州佳都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青和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成慧教授、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杨晓君教授等认为高温环境作业、搬运重型货物、处理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军工等领域重要的应用需求,如钢铁厂工厂中的物料搬运、消防抢险和冷库搬运及叉车作业等场景。

  张春晖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副主任陈潮金均重点阐述了医疗健康和家庭服务的应用,例如可用于手术辅助、康复护理等;在家庭服务方面,可用于养老陪伴、家务协助等。例如,腾讯的相关实验室研发的小五机器人,正在探索进入家庭或养老机构为老人服务。

  论坛主持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韦立坚认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虽然目前还是一个初始阶段,但在生产经营和家庭生活中,会根据特定的场景逐步推广。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成熟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但随着生态的完善和技术变革,最终会迎来爆发点,因此前景非常远大,将成为远超汽车的重大实体产业。

  具身智能从理论到实践还面临诸多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具身机器人目前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具身智能从理论到实践还面临诸多挑战。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成慧认为其中核心问题是泛化性,例如,在抓取物体任务中,难以对各种物体的特性进行全面理解和操作,因为现有大模型数据多从网上学习,缺乏对实际物理世界复杂情况的充分学习。此外,还存在原理性问题、轻量化问题等。在实现人工智能与人体的融合方面,也面临算法与人体匹配的难题,如当AI发展速度与人体适应能力不匹配时该如何应对等等。

  会与专家还从具身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材料器件和大模型技术与具身机器人的融合等方面分析面临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成慧教授指出,实验室的机器人在研究层面展现出较高的任务完成度,无论是复杂的动作序列,还是对环境中简单信号的响应,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无疑是技术进步的有力证明。但现实场景与实验室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训练机器人的灵活性、稳定性,满足市场对机器人的要求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梁小丹指出,技术发展存在两条路径。一是打造通用的超级大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实现多任务处理;二是务实的路径,即找到合适的场景,将现有技术与场景需求匹配,开发出具体的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产生价值。

  人机协同中存在技术、管理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人机交互与协同过程中,存在技术、管理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在家庭服务机器人应用中,机器人的安全性、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回应等问题都需要解决。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如何确保人机交互与协同的和谐、安全、高效,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钟一彪在致辞中表示,具身智能将深刻改变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范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秦昕则创新性地提出了AIQ(人工智能商数)这一概念,用于衡量人类理解人工智能以及与之交互协作的能力。他指出,人机协作能力并非随机,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场景下,人机协作的工作效率要远超单纯依靠人类工作,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人在人机协作过程中的表现不逊色于人工智能。AIQ 区别于传统的人类 IQ(智商)和 EQ(情商),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能力维度。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正积极探索 AIQ 的理论依据与度量方式,力求帮助企业做好真人员工和AI员工的协同管理。从伦理的角度,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初衷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难题,因此具身机器人的需要应用到人类不适宜或者不擅长的工作,而不是对人类的简单替代,要体现科技向善。

  圆桌讨论主持人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昌栋指出,具身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人和具身机器人的交互以及协同工作与服务成为常态,未来的人才如何适应人机协同工作环境,如何做好人机系统的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问题,需要计算机、智能工程和管理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对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