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前几天,宇树 科技发布了一段 视频,画面中,宇树G1人形 机器人实现了侧空翻动作,并保持了平衡,这也是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而在一年前,宇树H1也实现了全球首次电驱人形机器人的原地空翻。
有意思的是,就在不久后,波士顿动力也发布了一段视频,里面不仅同样演示了机器人侧空翻的动作,还表演了许多其他类似人类的动作。而不久前,深圳众擎机器人则完成了全球首个前空翻动作。
开始给机器人上强度
从此次宇树科技发布的视频来看,其人形机器人宇树G1完成了原地的侧空翻,也是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方面表示,在程序开发和拍摄期间,宇树G1无任何故障损坏。
从动力学控制的角度来看,这种侧空翻需要克服横向旋转带来的非对称角动量分布问题。据实验数据,G1在腾空阶段角加速度峰值达180 rad/s,着陆冲击力达4.5倍自重。这就对关节驱动系统提出极高要求,例如髋关节双 电机冗余设计,通过并联驱动将峰值扭矩提升至360N·m,同时将传动误差控制在±0.05°以内。
同时在着陆时,通过3D激光雷达(50万点/秒采样率)与IMU数据融合,让着陆的质心投影偏差控制在2mm内。再通过采用分层强化学习框架,结合“BeamDojo”框架,进行10万次 模拟失败案例训练,最终将成功率提升至98%。
可见,机器人的一个“简单”的空翻,其实并不简单。这还没有提到采用的轻量化骨骼、仿生关节设计以及精细的能量系统。
有趣的是,波士顿动力也在放出了一段人形机器人Atlas的动作视频,相比宇树G1,Atlas的动作更加丰富,比如跑步、攀爬、翻滚等。
从动作表现情况来看,相比2024年半的Atlas,新版肢体运动幅度提升40%,且动作流畅度接近人类街舞演员水平。从技术路线来看,Atlas主要采用预训练动作基元库,通过组合已有动作模块生成新技能。
主要是通过动作捕捉服采集真人运动轨迹,生成基础动作模板,再基于物理模拟器进行1.5亿次训练迭代优化控制策略,最终实现零样本迁移,即模拟数据直接应用于实体机器人。这样一来可以让开发周期从传统手工 编程的6个月缩短至3周。
当然,与宇树G1不同的是,Atlas是依赖手部支撑完成空翻动作的,也就是降低重心来降低难度,手部触地时可以提供额外的扭矩补偿。
相比之下,此前众擎机器人的前空翻技术难度同样不小,这也是全球机器人首次实现无支撑前空翻。而前空翻需克服纵向惯性对重心偏移的干扰,起跳时髋关节瞬时扭矩达280N·m,相比后空翻提升了40%,并且前空翻需要在触地瞬间通过踝关节粘弹性材料吸收冲击。
这就需要机器人重量轻、关节爆发力才能够完成前空翻的极限动作,而众擎机器人的实现,填补了国内高动态运动技术空白。
机器人开启技术竞赛
从目前的几款机器人空翻动作来看,众擎主要依赖的是轻量化设计与高爆发力关节。据了解,关节重量占据机器人整体重量的近60%,如果能够将关节重量减下来,那么就能够将整个机器人重量控制到极致。
因此整机重量仅40kg,关节模组采用碳纤维-钛合金复合结构,重量较传统方案降低37%。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机器人在行走时都难以保持笔直姿态,弯腿、屈膝的行走不仅让机器人看起来不自然,还会限制其运动表现。业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机械结构、 传感器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
直到2024年10月,众擎推出了全球首个采用优雅直膝步态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彻底打破这一技术桎梏。值得一提的是,众擎依托深圳供应链,例如汉宇的谐波减速器、蓝思的结构件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其成本仅为国际竞品的1/5。
而宇树G1则是侧空翻,如果说前空翻的落地冲击力达到3倍自重,那么侧空翻则到了4.5倍自重。相比之下,波士顿动力的Atlas侧手翻的冲击力小得多。
技术来看,宇树G1自主研发的220 N·m/kg扭矩密度关节电机,成本仅为波士顿动力液压系统的1/10。并通过铜管+石墨烯复合散热结构,电机满载温升控制在45℃以内,连续运行时间突破80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