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棉花→500米纱线 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具象化了

海关总署7月12日对外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超过21万亿元,这是历史同期首次。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各地采取了哪些方法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看看。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行业的外贸企业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提升生产效能、抢占国际市场?我们先去无锡一个百年纺织工厂看看。

在江苏无锡的这家棉纺织厂,我们看到了目前全球量产最细的300支棉纱线,支数越高,意味着纱线越细。这款比头发丝还细的棉纱线,直径不到0.1毫米,属于特高支纱线。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 蔡赟:300支纱意味着什么?就是一克棉花可以拉成500米这么长的纱线,像这一块300支做成的面料,整个给人把棉做出了丝绸的感觉。

如此细长的棉纱,不仅要满足强度、透气、舒适等等指标,还要在兼顾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实现批量生产。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 蔡赟:300支棉纱的量产,其实也是智改数转,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结果。以前的纱线,光凭我们的肉眼无法来检测中间的一些刺点。但是,现在我们AI技术的介入,高速摄影机可以对整个纱线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控。

蔡赟介绍,过去生产中出现断线的情况,只能依赖人工,按照线路一个个排查。现在每一个纱锭上都有一个传感器,车间内的数十万个传感器构建起一个智能化生产线网络,生产状态、产品质量等等所有的生产信息都能及时反馈到智能大屏上。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 蔡赟:通过智能化改造以后,我们的劳动强度降低了30%,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

目前,这家棉纺织厂拥有70万个纱锭、500台布机,年产高档纱线4万吨。凭借新设备和先进工艺,这家工厂不仅实现了生产效能的飞跃,今年上半年还成功开辟了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 蔡赟:传统的市场上面,要么以涤纶化纤为多,要么就是以普通的32支40支的普通产品为多,我们是用纯棉的100支来做的。

为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江苏省每年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目前已累计实施改造项目约5万个。过去重劳力、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正在江苏发生着巨变。

江苏省无锡市工信局装备与消费品产业处处长 郭波:我们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套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意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业全流程全场景的融合应用,还有一些头部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平台,大大缩短交付周期,原本25天的生产周期,现在平均只需要7天就可完成。

AI检测、传感器反馈,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生产效能大大提升。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1—6月,江苏省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超1565亿元,同比增长8.7%,主要销往东盟、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